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

雜感:Generalization

不知不覺來越南就超過一個月了
順著穩定的生活節奏一天一天地過著

這兩週課程
3/10-3/14
Dan去青島開NOS Tactical Meeting,所以由Bobby代課。主要是學習怎麼畫現場的layout、針對既有layout作改善以及設計理想Layout。

3/17-3/21
兩位RMIT(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的外聘講師Terry & Bruce. Terry負責講授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. Bruce負責講授Change Management. 這兩部分的課程主要是針對推動NOS的變革管理以及組織文化之形塑。
兩位老師都很風趣跟親切。也發了很多參考教材。兩位的授課方法剛好有些差異:Terry多半以教材講課為主,發了很多講義,穿插小組討論。雖然他常會開些玩笑,也舉了很多相關議題的例子跟過去的經驗跟我們分享,但有時就會顯得相對枯燥(可能也跟這個主題很硬有關吧)。而Bruce則帶了許多的Self Assessment Test跟比較多的遊戲,無形中大家參與感就很強,課程也變得相對有趣。一個星期的課程只用到一個小時的電腦,放有關認知的圖片跟有關改善的影片。

針對授課方式的反思如下:
1.厲害的講師是做好完全的準備,運用不同的形式一步一步帶領課程進行,而不是被PPT的概念限制住。 2.有些課程,不論講師再怎麼熱血地講,舉再多例子,可能都不如一個有趣的遊戲或測驗那麼能夠刺激學員重新思考。教育訓練名言:聽而忘之;見而憶之;行而知之;教而學之。切記~

雜感:

跨文化溝通有個核心概念讓我印象深刻:概括化or歸納(Generalization),也就是把一些現象作概括化的描述。ex.胡志明市的夏天很熱就是個概括化,胡志明市的夏天可能有幾天並不熱,但以多數為基礎去陳述此概念。這樣的概括化有助於我們理解很多事情,也有其存在之必要性。但許多時候也是跨文化溝通誤解與衝突產生的開始。

舉例,台灣不知道為什麼有一股厭惡韓國人的風氣(也可能只是PTT或網路的這些人而已),網友喜歡叫韓國人為韓狗,提到韓國就要酸整形、造假跟作弊。之前南大門燒毀,網友在Yahoo新聞幸災樂禍的回應還傳到日本去,後來又輾轉傳到南韓去。許多網友振振有詞地說這麼反韓是因為過去那些例子(世足賽、教授研究造假、國際比賽小動作等等)。

但這就是概化產生的誤解,對我來說白話點就是貼標籤。把所有韓國人跟這些負面形象劃上等號。但並不是每個韓國人都是這樣的,只因為個別人士的作為,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。這樣跟別人看到台灣立法院打架,就說台灣人都很沒有水準有什麼兩樣?如果台灣人被人家這樣貼上標籤,大家會開心嗎?

不說別人怎麼看,台灣這幾年就飽受標籤化的痛苦。如果大家不喜歡因為不相干的事情而要被別人貼上「愛不愛台灣」的標籤,又怎麼可以這樣輕易地把韓國人貼上標籤呢?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如此而已。

每個文化都有他可能給人的印象,但別忘了,文化終究是由每一個「獨特」個體的生活所構成。
而每一個個體所做出的一些舉動都可能有其文化脈絡與背景,可以先學習瞭解其文化,之後再作任何價值判斷。

舉例:1992年洛杉磯暴亂,起因是有四位警察涉嫌毆打一個名叫金恩的黑人,在西米谷郊區的一個白人佔多數的陪審團判決四名警察無罪。黑人的憤怒開始在街上爆發。而黑人在示威遊行白人的過程,也開始鎖定攻擊韓國人所開設的店鋪。只因黑人認為韓國商人平常不太微笑,也不太願意跟他們閒聊家常,好像自以為很了不起。

這是個文化間誤解的結果。那時韓國人的文化,是不太對陌生人微笑或聊天的。而這都不代表對彼此有什麼敵意或冒犯。只是韓國社會與文化的一部份。但終究相異於美國黑人對陌生人互動的概念而產生了這樣的誤解。

如果不瞭解,就不會懂得尊重,而陷入誤解與負面情緒的漩渦。如何學習尊重不同文化,理解與接受存在之差異,始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
沒有留言: